2014年 禮樂中華˙圓夢兩岸              

李瑞祥

  

    近年來,在一貫道總會與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的共同推進下,兩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11年5月15日於濟南文廟舉行第二屆兩岸聯合讀經會演,2013年10月26日發一崇德於福州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孝悌文化交流音樂會;這些活動的舉辦,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重新煥發光彩,最終實現眾道親們共同期盼的人心向善、社會祥和、世界大同的終極目標。

 

    祭孔緣由:

    2014年正逢至聖先師孔子2565周年誕辰,王寶宗前人與前立委沈智慧女士於2014年初,一同前往泉州文廟洽談兩岸聯合祭孔合作事宜,後因泉州文廟大成殿整修,無法在泉州舉行祭孔大典,又經國台辦指示,兩岸文化交流事關重大,尤其是一貫道首次在大陸舉行祭孔大典,一定要努力促成兩岸聯合祭孔,經國台辦高層統籌辦理,最終決定於悠久歷史的福州文廟舉行祭孔大典。

    中國國家主席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之根本和靈魂所在,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所以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本次福州祭孔釋奠典禮正是秉承這一宗旨,以傳承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為旨歸,且以中華傳統禮儀的現代化展演為最大亮點,通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呈現出一套完整的祭祀古禮,努力將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轉化為現代人的文化營養,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之獨特魅力。

 

  釋奠典禮之發展:

法備于三王,道著于仲尼,祭孔儀式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追思至聖先師孔子,而在文廟舉行的隆重祭祀典禮,兩千多年來從未中斷,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西元前478年,孔子卒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故宅辟為壽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孔廟。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祭祀孔子,開歷代帝王祭孔之先河,一貫道在祭祀時將「太牢」改為素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各地紛紛建孔廟,後來逐漸演變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元、明、清三個朝代皇帝為孔子舉行國家祭奠的主要場所在北京孔廟。隨著歷代帝王的褒贈加封,祭典儀式日臻隆重恢弘,禮器、樂器、樂章、舞譜等也多由皇帝欽定頒行。歷代帝王或親臨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謁,總計達196次。   

就禮制而言,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自唐玄宗於西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動開始升格。宋代後祭祀制度扶搖直上,明代已達到帝王規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達到了頂峰。清朝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後8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   

在祭祀孔子的典禮,稱為「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後增為春秋二次。後來,人們又在西曆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誕辰舉行大祭。這一天的祭孔儀式隆重,連在私塾念書和在學堂裡學習的學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參加祭孔的人員,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孫。祭孔被當作國家的大典後,「家祭」仍照常進行。國祭多由皇帝專門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親至闕裡孔廟致祭。

 

  釋奠典禮之意義:

《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者相親,異者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周公制禮作樂是意在通過禮樂之並舉,促使社會的外在規範最終化為人們內在心靈的愉悅之情,從而產生強烈的社會情感力量,整合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凝聚人心定,天下大治。

祭孔典禮自古以來具有巨大的文化、藝術價值,主要是以樂、歌、舞、禮四種形式為一體的廟堂祭祀儀禮,祭祀典禮中要求祭祀者遵照「必豐、必潔、必誠、必敬」的祭祀原則。孔子用「興於詩,立于禮,成於樂」來作為人生修養的過程,正是由於禮樂文化的薰陶,使人達到了義精仁熟的境界。祭祀典禮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的中華禮樂精神,形象生動地闡釋了孔子學說中「禮」的內涵,表達了「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內核,具有濃郁的文化親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睦的社會文化氛圍、構建和諧社會、凝聚民族精神、增強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與文化互信等方面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  

2014福州祭孔釋奠儀式表達的是兩岸同胞對於至聖先師孔子的仰慕和追思,主辦單位旨在通過此次展演活動,充分發揮福州文廟在現代社會的教化功能。通過對儀式的舉辦,其實是將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傳承並延續下去,與現代人的心靈進行溝通對話,具有凝聚人心的象徵意義,使得現代人的精神、氣質煥發出新的生命與光彩。通過舉辦這樣影響力深遠的兩岸祭孔儀式,將地方文廟推展為重要的文化觀光景點,促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觀光旅遊功能有機結合,收到宣傳文教,淨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

 

  展望:

中國國家主席再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份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此次祭孔釋典禮的舉辦正是回應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承辦方以同宗一脈,紀念先哲,禮樂中華,圓夢兩岸為主旨,以弘揚儒家尊師重道的優秀文化傳統為己任,為福州市民展現了一次完整而莊嚴的祭祀禮儀,讓現代人身臨其境體會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被看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深刻、最完整、最普及、感染力最強、凝聚力最大的思想體系,已經超越了時代與國家的界限,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誌和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遺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發揮了凝聚和認同的重要作用。

結論:

此次的福州祭孔承蒙各界支持,前法務部長蕭天讚先生,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先生,一貫道總會李玉柱理事長及各位副理事長,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先生,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教授,張新鷹教授,世界宗教所曹中建書記、金澤副所長、儒教研究室盧國龍主任、葉濤教授、陳進國副教授,李春園總編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趙署青所長,佛光大學宋光宇教授,慈濟大學林安梧教授等,都親臨福州文廟觀禮。寶光玉山道場王寶宗前人率領各單位總、副總領導點傳師、禮生、樂生、歌生、文佾生、武佾生,共動員近500人,實為一貫道道場一次大動員。祭孔儀式在9月28日上午9點28分正式開始,由福州市社科聯主席林山先生主持,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先生及台灣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先生致詞,為兩岸聯合祭孔畫下完美開端;祭孔儀式在三通鼓聲中展開序幕,由於全場的嘉賓及工作人員,都有著虔誠之心,上天也似乎有感應著,一朵大祥雲為眾生遮陰避陽,讓與會的人員強烈感受的上天的慈沐,最後在送神聲中太陽才漸露光芒。在下午由沈智慧委員主持兩岸傳統文化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肯定一貫道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付出與貢獻,在互道珍重聲中結束了2014年兩岸聯合祭孔釋奠典禮。

2014福州祭孔釋典的成功舉辦不僅將成為華夏兒女緬懷至聖先師孔子,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加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振奮民族精神,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認同與互信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同時也將在中華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東方聖人孔子及其宣導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價值、精神與智慧,亦將因之弘揚光大,造福中華兒女,澤及世界文明。

 

 

2014年 禮樂中華 圓夢兩岸 暨 孔子誕辰2565周年釋奠典禮流程

1.   釋奠典禮開始(9:28)

2.   鳴炮

3.   啟扉

4.   三通鼓   (鼓初嚴 鼓再嚴 鼓三嚴)

5.   排班

6.   執事者各司其事

7.   樂生歌生就位

8.   佾舞生就位

9.   糾儀官就位

10. 陪祭官就位

11. 分獻官就位

12. 正獻官就位

13. 迎神

14. 全體行三鞠躬禮

15. 進饌

16. 行上香禮

17. 行初獻禮

18. 行初分獻禮

19. 恭讀祝文

20. 全體行三鞠躬禮

21. 行亞獻禮

22. 行亞分獻禮

23. 行終獻禮

24. 行終分獻禮

25. 飲福、受胙

26. 徹饌

27. 望燎

28. 送神

29. 全體行三鞠躬禮

30. 鳴炮

31. 復位

32. 撤班

33. 闔扉

34. 禮成

 

李瑞祥為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