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祭天儀禮簡介

    自古以來,祭天大典是帝王獨享的特權,亦稱郊祀。《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載:魯郊何以非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土。注: 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於郊。祭天大典為古代帝王舉行的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在最初的祭天儀式,並無圜丘方澤之制。至於天地是否合祭,據《尚書召誥》:用牲于郊,牛二來推斷,當初大約是天地合祭。古時祭天的地點,因為多在郊外舉行,就此 成為祭天的代名詞。後世舉行祭天大典,往往是依循時令,一年舉行四次:分為 祈穀明堂報享南郊 四種。漢代祭天在夏曆正月舉行,《漢書平帝紀》元始四年: 春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以配上帝。漢《尚書正義湯誥》可知:周家冬至,祭皇天大地與圜丘。可見在四時中,冬至日舉行的郊祭大典最受重視。古人認為,過了冬至,陽氣漸漲,白晝變長,陽氣乃象徵萬物滋生之兆,因此南郊祭天最為隆重。

    《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此表明了作為祭祀天地儀禮的郊祭之根本禮義,乃是要讓天下明曉天道,以天道作為立身處世所效法的準則,這關涉到天下蒼生的性命和福祉。上古時代民神雜糅,自顓頊命令重、黎絕地天通之後,古代祭天儀禮的祭祀資格為帝王所壟斷,而祭天儀禮在經歷了帝王制度的崩壞後,繼之現代社會自由、民主制度崛起,人民已不是封建制度下的奴隸,時逢大道無疆、道降於民,玉山寶光聖堂自然當仁不讓,眾道親們在繼承中華傳統儒家祭祀文化的基礎上重建現代祭天儀禮,彰顯出莊嚴、厚重的祭天禮樂精神。

    《禮記禮器》有言:禮,時為大。時代在變化,相應地,古禮也需要現代人因時損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對於古禮的損益所依據的標準應當如何?《禮記郊特牲》稱:禮之所尊,尊其義也。《禮記禮運》云: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可見,把握祭祀之根本意涵來重塑祭祀的現代精神,強化祭祀的人文精神,以期實現內在德性與外在儀禮,在現代文明語境下的完美結合,這是玉山寶光聖堂的道親們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玉山寶光聖堂之祭天儀式資料來源,主要是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為藍本,此次之祭天大典,可分為儀式、舞蹈、音樂、歌唱四大部分,謹將片段摘錄於文中。

 

一、儀式

 

(一)鼓三嚴:

    典禮開始前需先擊鼓三次,此稱之「鼓三嚴」。「嚴」乃警戒之意,亦即提醒眾人典禮即將開始,務必誠心肅穆。

 

  表1:三通鼓之擊法

 

                                                                                                                        

   頭通鼓                          先敲鼓邊一下,以「雙、單」                      緊接頭通鼓後敲一下。

                                        為一組的基本架構,再以輪音

                                        逐漸加快,最後打一下鼓面結束。

 

  二通鼓                           先敲鼓邊兩下,以「雙、單、雙」               緊接頭通鼓後敲二下。

                                        為一組的基本架構,再以輪音逐漸

                                        加快,最後打二下鼓面結束。

 

  三通鼓                           先敲鼓邊三下,以「雙、單、雙、               緊接頭通鼓後敲三下。

                                        單、雙」為一組的基本架構,再以

                                        輪音逐漸加快,最後打三下鼓面結束。

 

 

(二)迎神:                   

    《祭統》: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誠信就是盡心,盡心就是恭敬,態度恭敬才可以侍奉鬼神,這就是祭祀的道理啊。迎神時設有兩座壇,一個在廣場上,一個在無極天殿內。在廣場上的壇場,為類似服務台的意思,將眾神佛迎聚在此後,再由主祭者迎接至無極天殿的壇場,享受供奉。在眾仙雲集的世界裡,當有慶典時,會以歡娛的心情來降臨佛殿,正獻者以恭敬虔誠的心迎接。

 

(三)上香禮:

     《祭義》: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儀禮的根本,其實是要求人們要感恩與回報上天和神明之浩浩恩德。此禮是以外來賓客執行祭拜的動作,由執禮人員將男、女賓客分別引迎入無極天殿內。

 

(四)初獻禮:

    儀式經文的主要意義,就是今日在玉山寶光聖堂參與祭天大典的所有人員,虔誠向眾仙佛祈求。

        自古以來,祭祀是一種報本崇德的儀禮形式。《禮記郊特牲》云:「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萬物本源於上天,人類本源于祖先,所以郊祭天用後稷來配祭,郊祭天是要重重地回報上天的恩德而返回本始的。在初獻禮中,分別進獻香、花、茶等祭品,然後恭讀祝文,此時全體面向神位肅立,靜聽祝文。

 

(五)亞獻禮:

    儀式經文的主要意義,就是對於我們這塊土地的未來,向眾仙佛祈求。

《祭統》:「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凡是治理人的方法,沒有比禮更重要的了。禮有五種,沒有比祭禮更重要的了。祭祀儀禮並不是從外物要求去做的,而是從內心生出,不得不做的,內心敬畏依禮奉獻祭物。所以說,只有具備賢德之人才能充分理解祭祀儀禮的含義。此時,由主祭者依序獻上香、果、饌等祭品。

 

(六)終獻禮:

     儀式經文的主要意義,就是對於世界各地人民的未來,向眾仙佛祈求。

《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者相親,異者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先王制禮作樂,人為地加以節制,用儀禮來節制民心,用音樂來調和民氣,以政治推行之,刑罰防範之。音樂的特性是求同,儀禮的特徵是求異。和同使人們互相親愛,疏異則使人互相尊敬。樂事太過不加節制,會使人之間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禮事太過不加節制,則使人們之間離心離德。和合人情,使相親愛,整飭行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禮樂的功用了。終獻,依序獻上香、爵及帛。

 

(七)望燎:

    《論語‧泰伯》載孔子以「興於詩,立于禮,成於樂。」


這三種境界來作為人生修養的過程,正是由於禮樂文化的薰陶,使人達到了義精仁熟的境界。經隆重簡單的三獻禮之後,祭典大致完成。接下來的望燎就是將祭祝文及布匹、帛送到燎亭燃燒,兩眼虔誠注視至燒卻為止,轉達祭祀者虔誠敬獻之意。

 

(八)送神:

    《祭義》: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用快樂迎接神靈的到來,用哀傷送走神靈的離去。君子遵循往古聖人立下的規矩,不要忘記自己從哪裡來,所以表達自己的恭敬,發揚自己的誠敬,竭盡全力祭祀來回報上天,不敢不盡心盡力。此為祭天大典的最後一項儀式,將萬家仙佛用恭敬虔誠的心情,送回原本的方位。

 

二、祭天歌詞

迎神(天和之曲)-「至道無形,真宰萬靈,至德無名,育化群生;

                    開天啟地,肇蘊幽明,上帝臨汝,無懈爾誠。」

初獻禮(明德之曲)-「神兮來降,鬱鬱洋洋,諸天頌禮,列宿肅仰;

                     寶殿靈宇,莊嚴道場,十方三界,咸沐慈光。」

亞獻禮(進修之曲)-「式禮惟謹,升堂再獻,擊鏞鏗鏗,伐鼓淵淵;

                     歌詩穆穆,舞佾間間,簫韶純如,聲達於天。」

終獻禮(至善之曲)-「執禮云何,惟虔惟敬,進德云何,以勤以精;

                     鐘鼓三昭,祀事孔明,上天賜福,災劫遠屏。」

望燎(天寶之曲)-「烝賞既薦,清供既享,有虔秉火,燎焫越芳;

                    祥雲靄靄,寶光皇皇,法界現瑞,於我聖堂。」

送神(天瑞之曲)-「敬止皇,仰止蒼穹,九六原靈,盡識還鄉;

                    理天是懷,龍華是望,一貫真傳,永繼無疆。」

                         

三、結論

    《祭統》言: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說文解字注》曰: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可見,只有虔誠地遵循體制完備之古禮的祭祀者才能得到上天的垂愛與福德。誠信、忠敬為祭祀之本,祭祀者若無誠敬之心,則自然之真情無由表達,也就達不到敬祀神明的目的。《祭統》: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明薦之而已矣!祭祀是實現禮樂教化之根本,凡是參與祭祀儀禮的人都必須遵循敬享、貴誠之原則。

     祭天的文化意義在於傳統祭祀儀禮,是讓人們返回先天之本心與初心,其對上天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通過祭祀儀禮得以感通與傳達,報本崇德之意尤甚,客觀上有助於民德歸厚的社會氣息。祭天大典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的中華禮樂精神,形象生動地闡釋了的內涵,表達了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內核,具有濃郁的文化親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睦的社會文化氛圍、構建和諧社會、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

此文於李瑞祥(樂團指揮)之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