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賢-胡阿發副總點傳師 by 管理員

前言

朔自1958年八月五日天生聖堂始創至今,已五十四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綿延不斷著,留下先人的足跡,點點滴滴、辛苦辦道、傳道的艱辛路程;後學自1974年求道後,耳濡目染、親眼所見、所聞,至今後學所學的莫不師法其精神,免於遺忘在歷史的歲月洪流,蒙昧自己,失了根和精神的底蘊,因為人總是健忘的而越來越疏離,以致失其根而昧於道,真是可惜;故此轉載先賢遺留的故事再現於世,見其文如同見斯人在世,一生的經歷,回憶著辦道的歡樂時光,如同長燃慧炬,能夠照亮我們一生修道的旅程,永遠光明和溫暖,繼續尋找桃花源,再鞭策探索自己,繼續成長。


胡副總點傳師,桃園縣觀音鄉人;1932年四月十五日生。

自幼失學,1953年北上謀生,承蒙徐東玉引保師引進,於1957年八月十四日求得真理天道(保師王玉小姐、點傳師黃雲雨);未久劉天送先生亦聞道,因而更加認真學習、互相鼓勵、勉勵自己、立志向前。

1959年初,體認天道殊勝,始安設佛堂;半聖半凡,加入修辦行列

,以學道如初成佛有餘之志,道心更加堅固,努力不懈。

1961年二月十五日領命點傳師道職,感謝天恩師德、誠惶誠恐,因此更加努力學習,展現所學,繼續向前行,努力不懈。

1976年購屋定居於板橋市翠華街,重新安設佛堂,繼續普渡眾生,秉承天心師志、不畏艱難、始終如一;此時長子亦成家,自營電器業;次子服務於養樂多公司,顯現團圓美滿幸福的家庭。

1981年間,次子騎機車至南部旅遊,在嘉義附近突然風雨交加,視線不良致車禍不幸死亡;喪子之痛無語言表,太太因此悲傷過度,加上長期的勞累,積勞成疾於1982年九月八日,成道回歸理天,享年四十九歲。

古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屋漏更逢連夜雨、行船又遇對頭風」;接二連三,長子也因公司經營不善結束經營,負債數百萬,支票跳票;受牽累蒙受八個月的牢獄。這段期間遺留年邁的父母親,天生聖堂眾道親大德的照顧,並蒙受劉天送副總點傳師,安排二老的生活起居,內心由衷的感謝;無限的大愛,感受道親間的溫暖與關懷,由衷感謝銘記在心;由於年歲的增長,秉承求道時的初發心,繼續協助2001年天生聖堂的建設、維安並參與道務,然因好景不長,一心欲意效勞道場,然歲不我予,2010年初因高血壓導致中風後接受治療多時群醫無策於2011年十二月十四日成道回天繳旨,享壽七十九歲。

綜其一生,雖懲受喪妻、喪子之痛、家庭困境;尚仍以堅毅不拔的心志,突破困境、克服難關、勤儉樸素、寬弘待人、犧牲奉獻於道場,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廣渡眾生、修辦行誼、功高德邵、永垂不朽、道親永懷。 


結語 

如今邁向2012年,回憶起上述六位先人,也是我們的點傳師前人輩,開荒天生聖堂,歲不我予,在生命的盡頭,用愛心與堅持,甘願用盡自己最後一分的力量,持續散發著對道的護持,撒播道的種子,艱辛的歷程,半聖半凡實踐著,道德良知、根源的反省;推及至對眾生生命的愛,人格的成就和淑世的理想,就是「我思故我在」對心靈的探索;建立起心靈信仰 ─「求道」─ 心靈的故鄉,自覺的探索。守護著、灌溉著道親們的成長,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喜悅,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智者,無怨無悔的付出,默默的肩負著,拯救人類思想的重任和使命;他們的精神完美的典範,在信仰之路上我們不斷見證著,融入現實的生活中,帶出信心的力量,真心付出實至而名歸;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房,啟發心智的成長,源源不絕的動力,帶領我們向前航,寫下最後一頁輝煌的歷史,我等道親秉持先人的精神,繼續向前行;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始自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而一貫道蘊藏至弓長、子系;歷久彌新、萬世普傳。於今科學昌明、資訊、網路、雲端…等科技,尚足以使年青學子對宗教信仰,一股熱烈追求的欲望,有增無減,探索自己深層的朝聖之旅;就是我們一貫道弟子窮理盡性、持之以恆,深獲社會好評、政府所稱道;天生聖堂秉持於此,五次的遷徙,仍不足以滿足對「道」洗滌的法喜,眾道親發願始有今日莊嚴的道場,永續傳承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五教聖人的真理,在歷史上、在傳承上,意義深遠;足以啟發人類的心靈思想,使後學感懷,飲水思源,有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喜悅;由於先人的同心協力,使得這項傳道的偉大工程繼續不斷的傳衍,我們道親等秉持,「薪火的傳承、緬懷先賢、行者的足跡」;始終如一,至誠所望,也是我們衷心的唯願。共勉之。

後學 楊進田 敬上

緬懷先賢-劉家發點傳師 by 管理員

前言

朔自1958年八月五日天生聖堂始創至今,已五十四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綿延不斷著,留下先人的足跡,點點滴滴、辛苦辦道、傳道的艱辛路程;後學自1974年求道後,耳濡目染、親眼所見、所聞,至今後學所學的莫不師法其精神,免於遺忘在歷史的歲月洪流,蒙昧自己,失了根和精神的底蘊,因為人總是健忘的而越來越疏離,以致失其根而昧於道,真是可惜;故此轉載先賢遺留的故事再現於世,見其文如同見斯人在世,一生的經歷,回憶著辦道的歡樂時光,如同長燃慧炬,能夠照亮我們一生修道的旅程,永遠光明和溫暖,繼續尋找桃花源,再鞭策探索自己,繼續成長。


劉點傳師係彰化縣鹿港鎮人,1942年生,自幼在農村成長,是個青年才俊、善根深厚、刻苦耐勞、努力學習、奮發尚進的好青年。台灣光復後,因經濟蕭條落後,農村子弟紛紛北上謀生與學藝;於民國四十五年在一家鋁製品加工廠做學徒四年,再到茶行工作一直到服兵役,退伍後又回到茶行工作,經老闆介紹到三重埔匏仔寮的味新(味素)公司工作。過了數個月,臨近更仔寮有一位陳壇主在互相聊天時,談到拜拜之事,機緣成熟,引導我去求道,點傳師是陳秀英,得道以後,時常參與聽課,才了解什麼是真理天道、性理真傳、三期應運…等道中禮儀。過了不久公司派我至高雄工作,陳點傳師也介紹我至高雄「天明聖堂」學習、聽課,經過好幾次漸漸對真理天道的奧妙、學修的必要,引發興趣時,經七月之後,又調我至嘉義,因無人引導,無法接觸至聖堂學習的機會,也因公司經營不善結束營業又被調回台北,幾經展轉虔誠的意志,未曾動搖我對道強烈的追求,1968年在偶然的奇緣之下,遇見翁明芳大德(同在更仔寮求道),在聊天中談及天道的殊勝,法喜充滿,志同道合之下,便一同至天生聖堂與蔡盛點傳師結緣,也因此與天生聖堂結下深厚之情緣,學、修、講、傳道至今。

當時天生聖堂道親人力有限,但大家都犧牲奉獻,肯做、肯學習,努力參與道務,不遣餘力;當時有曾珠敏、連素真、阿綢、惠蘭小姐,發心租屋於三重市忠孝路歐太太家樓下來安設「寶果佛堂」,廣渡有緣佛子;有一次「官考」發生在晚上約八時許,正要辦道時,突然被警察包圍臨檢,後學與蔡聰銘大德在屋外,便被警察趕走,在場有林光雄點傳師與道親二、三十人被帶至三和路厚德派出所訊問到深夜才被交保飭回。並由蔡盛點傳師找人與分局長交涉解釋,隔天,蔡盛點傳師因急性盲腸炎入院開刀治療,轉由劉點傳師繼續交涉周旋,數日後再傳林光雄點傳師到分局刑事組訊問,再隔一週又傳連素貞小姐到刑事組說明後即草草結案;感謝上天慈悲,此乃天生聖堂官考之ㄧ。道親等感同深受此激勵,深具信心,繼續普傳,廣渡迷津。

1976年,後學承蒙天恩師德,兩位老前人慈悲與提拔,與蔡聰銘大德同時受領天命,誠惶誠恐,擔負不起責任;然職責所在乃戰戰兢兢的努力學習,推行道務。回憶十餘年間,曾在汕頭街、舊聖堂、板橋、樹林租屋,居無定所,遷來遷去,至1979年在樹林日新街購屋定居,並在隔年安設佛堂以了普渡眾生的心願。

人生無常,世事難以預料,健康是我們的本錢,數年來因糖分的增加未加以注意而產生倂發症,在2008年面臨危及生命,數次進出大醫院與病魔纏鬥,承蒙天恩師德,上天神祇慈悲護庇,感恩如同再生;至2009年夏天病情逐漸好轉,感念今生如同再造,有生之年,怎不能不盡心為天生聖堂戮力以赴,今值天生聖堂五十週年前夕,草草感言,敬祝天生聖堂道務宏展,並期勉全體道親、大德群力護持道場,繼續為白陽萬八聖業的傳承,擔負起玉山道脈,北部道務中心的使命而發揚光大。

然好景不常,一生協助天生推展道務奔波,積勞成疾,舊病復發,於2010年五月二十五日,功圓果滿;蒙母恩召,駕返理域,享壽六十九歲。綜其一生修辦行誼,精神風範,道親永懷,道範長存,永垂綿延,聖業永昭。 


結語 

如今邁向2012年,回憶起上述六位先人,也是我們的點傳師前人輩,開荒天生聖堂,歲不我予,在生命的盡頭,用愛心與堅持,甘願用盡自己最後一分的力量,持續散發著對道的護持,撒播道的種子,艱辛的歷程,半聖半凡實踐著,道德良知、根源的反省;推及至對眾生生命的愛,人格的成就和淑世的理想,就是「我思故我在」對心靈的探索;建立起心靈信仰 ─「求道」─ 心靈的故鄉,自覺的探索。守護著、灌溉著道親們的成長,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喜悅,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智者,無怨無悔的付出,默默的肩負著,拯救人類思想的重任和使命;他們的精神完美的典範,在信仰之路上我們不斷見證著,融入現實的生活中,帶出信心的力量,真心付出實至而名歸;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房,啟發心智的成長,源源不絕的動力,帶領我們向前航,寫下最後一頁輝煌的歷史,我等道親秉持先人的精神,繼續向前行;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始自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而一貫道蘊藏至弓長、子系;歷久彌新、萬世普傳。於今科學昌明、資訊、網路、雲端…等科技,尚足以使年青學子對宗教信仰,一股熱烈追求的欲望,有增無減,探索自己深層的朝聖之旅;就是我們一貫道弟子窮理盡性、持之以恆,深獲社會好評、政府所稱道;天生聖堂秉持於此,五次的遷徙,仍不足以滿足對「道」洗滌的法喜,眾道親發願始有今日莊嚴的道場,永續傳承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五教聖人的真理,在歷史上、在傳承上,意義深遠;足以啟發人類的心靈思想,使後學感懷,飲水思源,有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喜悅;由於先人的同心協力,使得這項傳道的偉大工程繼續不斷的傳衍,我們道親等秉持,「薪火的傳承、緬懷先賢、行者的足跡」;始終如一,至誠所望,也是我們衷心的唯願。共勉之。

後學 楊進田 敬上

緬懷先賢-賴梓文點傳師 by 管理員

前言

朔自1958年八月五日天生聖堂始創至今,已五十四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綿延不斷著,留下先人的足跡,點點滴滴、辛苦辦道、傳道的艱辛路程;後學自1974年求道後,耳濡目染、親眼所見、所聞,至今後學所學的莫不師法其精神,免於遺忘在歷史的歲月洪流,蒙昧自己,失了根和精神的底蘊,因為人總是健忘的而越來越疏離,以致失其根而昧於道,真是可惜;故此轉載先賢遺留的故事再現於世,見其文如同見斯人在世,一生的經歷,回憶著辦道的歡樂時光,如同長燃慧炬,能夠照亮我們一生修道的旅程,永遠光明和溫暖,繼續尋找桃花源,再鞭策探索自己,繼續成長。


賴點傳師,台北縣、瑞芳鎮、牡丹坑人,自幼在鄉村長大,本性善良,為人忠厚篤實,年輕有為,曾經在礦場做開採工作,採礦很危險,但為著生活也莫可奈何?台灣光復後,續在三峽煤礦做開採工作。1949年間,在偶然的機緣之下,由朋友引渡求得真理天道,善根深厚,當下了悟人生是苦海,即努力研究真理,道學禮儀,人生哲學,漸漸半聖半凡,參予修道、辦道等工作,到處隨緣,渡人成全,誠心可加,積數年的經驗,於1951年便提拔為點傳師(當時由大陸剛傳入台灣不久);佈道四方,遍及樹林、鶯歌、桃園…等地宣揚妙理,換醒迷津,認真教導後學,勤修聖道,雖家住樹林,但仍遊走各地,宏揚真理天道;1961年辭掉危險的工作,全心投入道場,宣揚真理,為道效命,又回歸至瑞芳一帶,並開荒蘭陽、頭城、羅東、冬山等地,積極推展道務,櫛風沐雨,任勞任怨,承上啟下,平易近人,見道成道之精神,是一位學養兼優的點傳師,替師分肩,桃李盈門,培育許多人才為道中所用。

1978年之後,桃園周麗卿,樹林楊寬善、賴梓文等點傳師發心跟隨王老前人學修,由桃園、樹林、宜蘭、羅東等地區數十間佛堂併入玉山系統,而賴點傳師仍遊走各地參辦道務,到1985年蘭陽地區道務轉由天生聖堂輔導,並由賴點傳師負責,廖金田壇主為中心,天生聖堂配合。1987年起,廣興李阿微設壇,十月廿五日開荒宜蘭成功,馮昌讚、李阿玉設壇,次年廖壇主又增設一堂為中心使用;道務發展迅速道親增多,班期密集,道親踴躍精進,此時顏銀銅與李碧雲壇主夫婦發新捐獻土地,隨後發起籌建蘭陽佛堂之熱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克服種種困難,終於1992年十二月四日落成典禮,承蒙活佛師尊降壇訓示,賜號『寶蘭聖堂』。

此後,賴點傳師便常駐於寶蘭聖堂,慈悲施教,開班授課培養人才,鞏固道基,偶而到台北、鶯歌、冬山、羅東來回遊走,對寶蘭貢獻很多,由無到有,功德無量。

2004年八月八日蒙母恩召,駕返理域,享壽八十二歲,功圓果滿,德高望重,精神永垂不朽,留給天生與寶蘭眾道親,永懷典範與感恩思念。


結語 

如今邁向2012年,回憶起上述六位先人,也是我們的點傳師前人輩,開荒天生聖堂,歲不我予,在生命的盡頭,用愛心與堅持,甘願用盡自己最後一分的力量,持續散發著對道的護持,撒播道的種子,艱辛的歷程,半聖半凡實踐著,道德良知、根源的反省;推及至對眾生生命的愛,人格的成就和淑世的理想,就是「我思故我在」對心靈的探索;建立起心靈信仰 ─「求道」─ 心靈的故鄉,自覺的探索。守護著、灌溉著道親們的成長,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喜悅,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智者,無怨無悔的付出,默默的肩負著,拯救人類思想的重任和使命;他們的精神完美的典範,在信仰之路上我們不斷見證著,融入現實的生活中,帶出信心的力量,真心付出實至而名歸;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房,啟發心智的成長,源源不絕的動力,帶領我們向前航,寫下最後一頁輝煌的歷史,我等道親秉持先人的精神,繼續向前行;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始自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而一貫道蘊藏至弓長、子系;歷久彌新、萬世普傳。於今科學昌明、資訊、網路、雲端…等科技,尚足以使年青學子對宗教信仰,一股熱烈追求的欲望,有增無減,探索自己深層的朝聖之旅;就是我們一貫道弟子窮理盡性、持之以恆,深獲社會好評、政府所稱道;天生聖堂秉持於此,五次的遷徙,仍不足以滿足對「道」洗滌的法喜,眾道親發願始有今日莊嚴的道場,永續傳承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五教聖人的真理,在歷史上、在傳承上,意義深遠;足以啟發人類的心靈思想,使後學感懷,飲水思源,有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喜悅;由於先人的同心協力,使得這項傳道的偉大工程繼續不斷的傳衍,我們道親等秉持,「薪火的傳承、緬懷先賢、行者的足跡」;始終如一,至誠所望,也是我們衷心的唯願。共勉之。

後學 楊進田 敬上

緬懷先賢-陳錦福點傳師 by 管理員

前言

朔自1958年八月五日天生聖堂始創至今,已五十四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綿延不斷著,留下先人的足跡,點點滴滴、辛苦辦道、傳道的艱辛路程;後學自1974年求道後,耳濡目染、親眼所見、所聞,至今後學所學的莫不師法其精神,免於遺忘在歷史的歲月洪流,蒙昧自己,失了根和精神的底蘊,因為人總是健忘的而越來越疏離,以致失其根而昧於道,真是可惜;故此轉載先賢遺留的故事再現於世,見其文如同見斯人在世,一生的經歷,回憶著辦道的歡樂時光,如同長燃慧炬,能夠照亮我們一生修道的旅程,永遠光明和溫暖,繼續尋找桃花源,再鞭策探索自己,繼續成長。


 陳點傳師,新竹人;早年失學,是一位本性善良,忠厚正直,老實節儉而不擅於言辭的好青年,務農又兼踩著三輪車維生。1959年五月間,真理天道初傳入於新竹時,機緣成熟,在曾文章氏佛堂求道,得道以後,認真學習、努力渡人、努力工作,半聖半凡,了解天道的寶貴,三曹普渡的殊勝,在1960年便發心渡了一位大仙(濟施大先楊府真人),也是北部渡大仙的第一人,功德無量,同時並由台北天生聖堂黃雲雨點傳師來新竹協助道務,有緣就渡一位城隍廟附近的知容阿婆,劉天裕夫婦等,成全之後不久,知容阿婆便發心願意獻地興建設佛堂,即青草湖前段山坡地,籌建一間木造聖堂。風光明媚,景色清秀,地靈氣結,恭求師尊慈訓:「『瘋』狂世界不見真宗、『僧』道變相盡是左傍、『濟』救慈懷幾無良方、『顛』顛倒倒何時大同」。「新春風光到山來、景色清秀法壇開,地靈氣結理氣合、五行分明眼前排,天時地利人和配、道德力行志莫灰,苦海人生誰不苦、不得真理永悲哀,……晚景能造大善事、將來快樂實無邊,清心寡慾自修煉、天理昭彰表誠虔,有壇有號名正順、『天清』壇號保守全,眾徒協力勤渡眾、齊上慈船滿載還」,……。熱鬧非凡,而陳錦福與曾文章更於此時同領天命,替師分憂,普渡有緣,此後數年間,新竹道務也因此宏展,1964年初陳錦福自己也安設佛堂,賜號「天仙」。然不知何故,天清佛堂因故而結束,曾文章點傳師也未曾露面就此埋名,有如曇花一現,只存竹北邱弟壇主,劉添裕夫婦、林保川 等。1965年,濟施大仙楊府真人,暗中牽引撥轉助陳點傳師,由林保川引渡溪州庄,溫金石先生設壇,由王老前人親自前往率領翁謠總點傳師、高招治副總點傳師、陳錦福點傳師等前往祝賀,並於三月十九日安設佛壇(濟施大先楊府真人在西州庄以奉拜一百三十餘年),爾後,道務又歸回高副總點傳師配合陳點傳師推展,大仙暗中助道十餘年,渡人眾多,佛堂也增設不少。此後,陳點傳師轉入新竹醫院服務,繼續種菜;1971年,與胞兄弟於城北街合購一棟樓房並將佛堂遷往新居。夫婦倆照舊住在菜園處,過著簡樸的生活。1979年高副總點傳師仙逝,道務則由自己一人負責,台北天生聖堂派人輔導,一路走來起起落落,始終無法達到理想,歸咎人力缺少,努力不夠,也有部份人為阻礙,而陳點傳師又不善於言詞,後繼又不善、年老,使道務一蹶不振,只有守成而已。2003年一月廿六日陳點傳師功圓果滿,駕返理域;享壽七十五歲。一生為道、犧牲奉獻、櫛風沐雨、任勞任怨、真誠待人,留給道親良好的典範,永久的懷念。


結語 

如今邁向2012年,回憶起上述六位先人,也是我們的點傳師前人輩,開荒天生聖堂,歲不我予,在生命的盡頭,用愛心與堅持,甘願用盡自己最後一分的力量,持續散發著對道的護持,撒播道的種子,艱辛的歷程,半聖半凡實踐著,道德良知、根源的反省;推及至對眾生生命的愛,人格的成就和淑世的理想,就是「我思故我在」對心靈的探索;建立起心靈信仰 ─「求道」─ 心靈的故鄉,自覺的探索。守護著、灌溉著道親們的成長,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喜悅,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智者,無怨無悔的付出,默默的肩負著,拯救人類思想的重任和使命;他們的精神完美的典範,在信仰之路上我們不斷見證著,融入現實的生活中,帶出信心的力量,真心付出實至而名歸;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房,啟發心智的成長,源源不絕的動力,帶領我們向前航,寫下最後一頁輝煌的歷史,我等道親秉持先人的精神,繼續向前行;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始自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而一貫道蘊藏至弓長、子系;歷久彌新、萬世普傳。於今科學昌明、資訊、網路、雲端…等科技,尚足以使年青學子對宗教信仰,一股熱烈追求的欲望,有增無減,探索自己深層的朝聖之旅;就是我們一貫道弟子窮理盡性、持之以恆,深獲社會好評、政府所稱道;天生聖堂秉持於此,五次的遷徙,仍不足以滿足對「道」洗滌的法喜,眾道親發願始有今日莊嚴的道場,永續傳承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五教聖人的真理,在歷史上、在傳承上,意義深遠;足以啟發人類的心靈思想,使後學感懷,飲水思源,有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喜悅;由於先人的同心協力,使得這項傳道的偉大工程繼續不斷的傳衍,我們道親等秉持,「薪火的傳承、緬懷先賢、行者的足跡」;始終如一,至誠所望,也是我們衷心的唯願。共勉之。

後學 楊進田 敬上

緬懷先賢-高招治副總點傳師、黃園點傳師 by 管理員

前言

朔自1958年八月五日天生聖堂始創至今,已五十四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綿延不斷著,留下先人的足跡,點點滴滴、辛苦辦道、傳道的艱辛路程;後學自1974年求道後,耳濡目染、親眼所見、所聞,至今後學所學的莫不師法其精神,免於遺忘在歷史的歲月洪流,蒙昧自己,失了根和精神的底蘊,因為人總是健忘的而越來越疏離,以致失其根而昧於道,真是可惜;故此轉載先賢遺留的故事再現於世,見其文如同見斯人在世,一生的經歷,回憶著辦道的歡樂時光,如同長燃慧炬,能夠照亮我們一生修道的旅程,永遠光明和溫暖,繼續尋找桃花源,再鞭策探索自己,繼續成長。


高副總點傳師與黃點傳師乃夫妻檔,台北汐止人。夫婦倆和藹可親,善根深厚,生性慈善,樂善好施,待仁謙和,平亦近人;光復後因職業因素,南遷至嘉義,在台糖公司蒜頭糖廠擔任翻譯官工作,家住嘉義市新光街,隔壁是何添旺壇主,在機緣成熟之下,受引渡求得真理天道,醒悟真理,了徹人生皆是虛幻,便積極勤學道理,參與修辦,承蒙邱新安總點傳師慈悲成全,披星戴月,不辭勞苦,櫛風沐雨,勤於度眾,勞而不怨,數年後,蒙授邱總慈悲,夫婦倆同領天命;代師分肩,承上啟下,更加發心渡人,足跡遍鄰近鄉鎮;1959年五月初開荒於新竹,引渡曾文章先生開設美麗種苗園,在中央路與東大路口開設佛堂,此後高副總點傳師返回嘉義,新竹方面交由天生聖堂黃雲雨點傳師負責,兩位仍然繼續渡人,修辦,不遣餘力。

1964年,因黃點傳師辦理退休,遷至台北在天生聖堂附近,購屋定居,夫婦倆道心不變,秉承執著,繼續奮發,即加入天生聖堂道務運作,首先回到新竹重整,與陳錦福點傳師配合,1965年,由王老前人領隊,帶領翁謠總點傳師、高副總點傳師、陳錦福點傳師等,在溪州村溫金石家安設佛堂,此後新竹道務即由高副總點傳師以收驚來引渡,渡人眾多,又有楊府真人及大仙的幫忙,數年間,設置許多佛堂。

台北新莊地區,首先由劉女士引渡一位鄰居陳女士(鍾文珠女士)求道,配合高副總點傳師成全而明理,爾後,陳家遷至新莊市永安街一四七號做成衣加工並安設佛堂,一方面工作,一方面配合高副總點傳師,收驚普傳眾生;1971年至1976年間,渡人設壇眾多,一方面由眾點傳師開班加以成全,並培養許多人才,為天生聖堂所用,功德無量,也奠定了新莊道務欣欣向榮的基礎。

然天有不側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高副總點傳師和黃點傳師,數十年間,馬不停蹄的為道務犧牲,高副總點傳師因積勞成疾,於1978年底,因感身體微恙而就醫,經檢查是肝出問題,家人勸其住院休養做徹底檢查,因而住進台北長庚醫院,接受數月的治療,仍無法挽回,群醫束手無策,於1979年四月二十三日,功德圓滿,蒙母恩召,駕返理域,享年六十四歲;老『申』賜封「恭僖大仙」。黃點傳師因受此打擊,夫妻情深似海,生離死別乃人生的過程,雖然不捨,但仍以大局為重,照例以新竹、新莊、台北等地區繼續參辦道務。

自1986年天生聖堂遷至台北市民和街五、六樓,因無電梯設備,年長而長年的奔勞與身體諸多的病痛,逐漸減少參與道務工作,在家休養,由三個兒子輪流侍奉享天倫天倫之樂,於晚年之時。因故,突然於1995年四月,意外仙逝,享年八十二歲。兩位前賢大德,在天生聖堂道親心中,永懷典範,懿德流芳,遺留三子一女皆道中壇主人才,實難能可貴,也是道範的家庭,於此因緣,更應盡其遺志而盡心盡力參與道務,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結語 

如今邁向2012年,回憶起上述六位先人,也是我們的點傳師前人輩,開荒天生聖堂,歲不我予,在生命的盡頭,用愛心與堅持,甘願用盡自己最後一分的力量,持續散發著對道的護持,撒播道的種子,艱辛的歷程,半聖半凡實踐著,道德良知、根源的反省;推及至對眾生生命的愛,人格的成就和淑世的理想,就是「我思故我在」對心靈的探索;建立起心靈信仰 ─「求道」─ 心靈的故鄉,自覺的探索。守護著、灌溉著道親們的成長,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喜悅,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智者,無怨無悔的付出,默默的肩負著,拯救人類思想的重任和使命;他們的精神完美的典範,在信仰之路上我們不斷見證著,融入現實的生活中,帶出信心的力量,真心付出實至而名歸;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房,啟發心智的成長,源源不絕的動力,帶領我們向前航,寫下最後一頁輝煌的歷史,我等道親秉持先人的精神,繼續向前行;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始自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而一貫道蘊藏至弓長、子系;歷久彌新、萬世普傳。於今科學昌明、資訊、網路、雲端…等科技,尚足以使年青學子對宗教信仰,一股熱烈追求的欲望,有增無減,探索自己深層的朝聖之旅;就是我們一貫道弟子窮理盡性、持之以恆,深獲社會好評、政府所稱道;天生聖堂秉持於此,五次的遷徙,仍不足以滿足對「道」洗滌的法喜,眾道親發願始有今日莊嚴的道場,永續傳承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五教聖人的真理,在歷史上、在傳承上,意義深遠;足以啟發人類的心靈思想,使後學感懷,飲水思源,有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喜悅;由於先人的同心協力,使得這項傳道的偉大工程繼續不斷的傳衍,我們道親等秉持,「薪火的傳承、緬懷先賢、行者的足跡」;始終如一,至誠所望,也是我們衷心的唯願。共勉之。

後學 楊進田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