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賢-高招治副總點傳師、黃園點傳師 / by 管理員

前言

朔自1958年八月五日天生聖堂始創至今,已五十四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綿延不斷著,留下先人的足跡,點點滴滴、辛苦辦道、傳道的艱辛路程;後學自1974年求道後,耳濡目染、親眼所見、所聞,至今後學所學的莫不師法其精神,免於遺忘在歷史的歲月洪流,蒙昧自己,失了根和精神的底蘊,因為人總是健忘的而越來越疏離,以致失其根而昧於道,真是可惜;故此轉載先賢遺留的故事再現於世,見其文如同見斯人在世,一生的經歷,回憶著辦道的歡樂時光,如同長燃慧炬,能夠照亮我們一生修道的旅程,永遠光明和溫暖,繼續尋找桃花源,再鞭策探索自己,繼續成長。


高副總點傳師與黃點傳師乃夫妻檔,台北汐止人。夫婦倆和藹可親,善根深厚,生性慈善,樂善好施,待仁謙和,平亦近人;光復後因職業因素,南遷至嘉義,在台糖公司蒜頭糖廠擔任翻譯官工作,家住嘉義市新光街,隔壁是何添旺壇主,在機緣成熟之下,受引渡求得真理天道,醒悟真理,了徹人生皆是虛幻,便積極勤學道理,參與修辦,承蒙邱新安總點傳師慈悲成全,披星戴月,不辭勞苦,櫛風沐雨,勤於度眾,勞而不怨,數年後,蒙授邱總慈悲,夫婦倆同領天命;代師分肩,承上啟下,更加發心渡人,足跡遍鄰近鄉鎮;1959年五月初開荒於新竹,引渡曾文章先生開設美麗種苗園,在中央路與東大路口開設佛堂,此後高副總點傳師返回嘉義,新竹方面交由天生聖堂黃雲雨點傳師負責,兩位仍然繼續渡人,修辦,不遣餘力。

1964年,因黃點傳師辦理退休,遷至台北在天生聖堂附近,購屋定居,夫婦倆道心不變,秉承執著,繼續奮發,即加入天生聖堂道務運作,首先回到新竹重整,與陳錦福點傳師配合,1965年,由王老前人領隊,帶領翁謠總點傳師、高副總點傳師、陳錦福點傳師等,在溪州村溫金石家安設佛堂,此後新竹道務即由高副總點傳師以收驚來引渡,渡人眾多,又有楊府真人及大仙的幫忙,數年間,設置許多佛堂。

台北新莊地區,首先由劉女士引渡一位鄰居陳女士(鍾文珠女士)求道,配合高副總點傳師成全而明理,爾後,陳家遷至新莊市永安街一四七號做成衣加工並安設佛堂,一方面工作,一方面配合高副總點傳師,收驚普傳眾生;1971年至1976年間,渡人設壇眾多,一方面由眾點傳師開班加以成全,並培養許多人才,為天生聖堂所用,功德無量,也奠定了新莊道務欣欣向榮的基礎。

然天有不側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高副總點傳師和黃點傳師,數十年間,馬不停蹄的為道務犧牲,高副總點傳師因積勞成疾,於1978年底,因感身體微恙而就醫,經檢查是肝出問題,家人勸其住院休養做徹底檢查,因而住進台北長庚醫院,接受數月的治療,仍無法挽回,群醫束手無策,於1979年四月二十三日,功德圓滿,蒙母恩召,駕返理域,享年六十四歲;老『申』賜封「恭僖大仙」。黃點傳師因受此打擊,夫妻情深似海,生離死別乃人生的過程,雖然不捨,但仍以大局為重,照例以新竹、新莊、台北等地區繼續參辦道務。

自1986年天生聖堂遷至台北市民和街五、六樓,因無電梯設備,年長而長年的奔勞與身體諸多的病痛,逐漸減少參與道務工作,在家休養,由三個兒子輪流侍奉享天倫天倫之樂,於晚年之時。因故,突然於1995年四月,意外仙逝,享年八十二歲。兩位前賢大德,在天生聖堂道親心中,永懷典範,懿德流芳,遺留三子一女皆道中壇主人才,實難能可貴,也是道範的家庭,於此因緣,更應盡其遺志而盡心盡力參與道務,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結語 

如今邁向2012年,回憶起上述六位先人,也是我們的點傳師前人輩,開荒天生聖堂,歲不我予,在生命的盡頭,用愛心與堅持,甘願用盡自己最後一分的力量,持續散發著對道的護持,撒播道的種子,艱辛的歷程,半聖半凡實踐著,道德良知、根源的反省;推及至對眾生生命的愛,人格的成就和淑世的理想,就是「我思故我在」對心靈的探索;建立起心靈信仰 ─「求道」─ 心靈的故鄉,自覺的探索。守護著、灌溉著道親們的成長,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喜悅,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智者,無怨無悔的付出,默默的肩負著,拯救人類思想的重任和使命;他們的精神完美的典範,在信仰之路上我們不斷見證著,融入現實的生活中,帶出信心的力量,真心付出實至而名歸;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房,啟發心智的成長,源源不絕的動力,帶領我們向前航,寫下最後一頁輝煌的歷史,我等道親秉持先人的精神,繼續向前行;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始自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而一貫道蘊藏至弓長、子系;歷久彌新、萬世普傳。於今科學昌明、資訊、網路、雲端…等科技,尚足以使年青學子對宗教信仰,一股熱烈追求的欲望,有增無減,探索自己深層的朝聖之旅;就是我們一貫道弟子窮理盡性、持之以恆,深獲社會好評、政府所稱道;天生聖堂秉持於此,五次的遷徙,仍不足以滿足對「道」洗滌的法喜,眾道親發願始有今日莊嚴的道場,永續傳承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五教聖人的真理,在歷史上、在傳承上,意義深遠;足以啟發人類的心靈思想,使後學感懷,飲水思源,有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喜悅;由於先人的同心協力,使得這項傳道的偉大工程繼續不斷的傳衍,我們道親等秉持,「薪火的傳承、緬懷先賢、行者的足跡」;始終如一,至誠所望,也是我們衷心的唯願。共勉之。

後學 楊進田 敬上